宁夏党史教育网头部
今天是
>>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 -> 党史学习教育专栏 -> 党史人物

回族英雄——马文良

来源: 时间:2021-02-25

马文良.jpg


  马文良(1912—1941),原名尹九官,回族,出生于辽宁省海城县海城镇一个职员家庭。因4岁丧母,他自幼沉默寡言,性格倔强。上中学时,马文良亲眼目睹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土地上烧杀掠夺、横行霸道,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伤害。“老百姓让他们害苦了!不把鬼子赶出中国去,老百姓就没有安宁日子过!”他在家里经常表现出极大的不满和愤恨。对此,家里人很担心,多次告诫他:“小孩子不敢胡言乱语!”他却说:“中国人受欺辱就在于胆小怕事,不敢反抗。只要大家团结起来,就能取得胜利。”他还经常对同学们说:“中国人只要抱成一团,就什么都不怕!”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马文良反日情绪逐渐高涨,经常和进步学生奔走于大街小巷,进行游行、演讲,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蛮罪行,并在群众中宣传和发动抵制日货运动。

  1930年,18岁的马文良考入东北大学法学系预科班,在校期间,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后,马文良和其他爱国学生一起,在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参加了抗日民族先锋队和反对东北大学迁西安等斗争。1936年,马文良东渡日本留学,就读于早稻田大学、拓殖大学。在那里,他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群众组织“解放社”的工作,受到了进步思想的熏陶,坚定了跟着共产党走的信心和决心。他在学校的活动引起了日本当局的注意,被列入“特嫌分子”黑名单而受到监视和追捕。这次回国,就是在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和郭沫若等人的帮助下,经过化装逃出日本的。回国后的马文良重返东北大学。卢沟桥事变以后,东北大学被迫迁往西安济公山。马文良和一部分爱国青年辗转来到延安。在延安,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8年,马文良到延安马列主义学院学习。1940年1月,马文良和八路军政治部的金浪白、中央党校的马青年等人,共同组织发起了延安救国协会,这是陕甘宁边区少数民族的第一个抗日救亡团体。10月7日,在延安党中央大礼堂同时举行“边区文化促进会”成立大会,马文良参加了两个协会的领导和组织工作,并担任了三边巡视团中央特支书记兼团长,主要负责对定边、盐池地区回汉各族人民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号召回汉各民族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1941年2月,马文良在陕甘宁边区盐池县回六庄开展工作时,被马鸿逵的骑兵便衣队逮捕。党中央积极设法营救,但未能成功。在狱中,马文良受尽敌人的百般折磨和严刑拷打,但他始终坚贞不屈,顽强斗争。在法庭上,他义正词严地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破坏抗日、反共反人民的罪行,宣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统一民族战线和抗战必胜的政治主张。敌人恼羞成怒,气势汹汹地问道:“难道你就不怕死?”马文良斩钉截铁地回答:“怕死就不抗日!怕死就不当共产党员!”“我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了,你们要杀要砍,随便!”经过一个多月的审讯,敌人一无所获。4月17日深夜,马文良被刽子手押到了银川城隍庙事先挖好的大坑边。年仅29岁的马文良临危不惧,大义凛然,高呼:“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丧尽天良的刽子手们竟然用镐把猛砸马文良的头骨,并将他的右臂打折为四节,然后推入大坑活埋……1977年1月10日,在银川市八里桥公墓隆重举行了马文良烈士遗体重新安葬仪式。烈士的家乡——辽宁省海城市建立了马文良烈士纪念馆,并为烈士塑了像。马文良烈士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他的光辉业绩将流芳千古,永昭后世。

宁夏党史教育网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