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党史教育网头部
今天是
>>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红色旅游

赣州-瑞金-于都-会昌-长汀-上杭-古田线

来源: 时间:2015-12-07

  主要红色旅游景点有:

  一、赣州市瑞金市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旧址

1.jpg

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印刷厂旧址

2.jpg

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

3.jpg

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局旧址

4.jpg

瑞金沙洲坝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内景

5.jpg

瑞金沙洲坝革命旧址群


  瑞金是享誉中外的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从1931年9月至1934年10月,瑞金一直是中央苏区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治、军事活动中心,中央党、政、军、群机构均驻在瑞金,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都在瑞金从事过伟大的革命实践,因此遗留了众多的革命旧居、旧址和纪念建筑物,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20处。由于当年中央机关在瑞金几次迁移,瑞金形成了叶坪、沙洲坝和云石山3个旧址群。

  二、于都县红军长征出发地


1.png

于都长征出发地

2.png

3.jpg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


  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次举世闻名的伟大壮举。于都这块红色的土地就是中国工农红军之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集结地和出发地。为了缅怀先辈伟业,于都县人民政府拨专款于1996年在此兴建了占地3.5亩的纪念碑园.。

  历史背景

  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次举世闻名的伟大壮举。于都这块红色的土地就是中国工农红军之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集结地和出发地。

  1933年9月起,国民党军队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拒绝毛泽东的正确意见和主张,推行错误的战略,导致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主力不得不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战略转移即长征。于都河(即贡江)是中央红军长征首先要过的第一条大河,当时河宽600多米,水流深湍,除少数渡口插上河标可以涉水渡河外,大部分只有架设浮桥渡河。为了保证红军顺利渡河,在赣南省委、省苏维埃政府领导下,于都人民无私奉献,大力支援红军,当时沿河所有的民船全部停运,共汇集了800多条大小船只,有的用作架设浮桥,有的用作摆渡,为避免国民党的飞机轰炸,隐蔽红军的战略意图,架设浮桥都在夜间进行。一到傍晚,有组织的群众涌向架桥工地,有的打火把,有的送茶送饭,还有的送门板木材,仅4天时间,就在于都县30公里的河面上架设了5座浮桥和布设众多摆渡和涉河点。


  10月16日,参加战略转移的各部队在于都河北集结完毕,17日,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红一、三、五、八、九军团8.6万人分别从于都梓山的山峰坝、花桥,县城的东门、南门、西门,罗坳孟口、鲤鱼、中埠和靖石渔翁埠等渡口渡过于都河,踏上漫漫的长征路。中央、军委机关、红军总部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博古就是从于都县城东门的渡口渡过于都河开始长征的。渡于都河前,于都人民男女老幼从四面八方涌上桥头、涌向渡口,一杯杯茶水、一顶顶斗笠,也送不尽对红军的无限情义,红军战士凝望根据地的山山水水,依依惜别送行的战友和乡亲们。

  旧址意义

  为了缅怀先辈伟业,于都县人民政府拨专款于1996年在此兴建了占地3.5亩的纪念碑园,“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高为10.18米,寓中央机关、红军总部及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同志于10月18日傍晚在此渡河长征之意;该碑身为双帆造型,寓中央红军由此扬帆出征之意;底座宽大厚实,象征中央红军出征脚步坚实有力、一往无前、充满希望之意;四周有栅栏环绕,环境优美、四季如春,象征长征精神万古长青。碑座左边为陆定一手书《长征歌》第一首:“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这是中央红军夜渡于都河长征出发的真实写照。右边为叶剑英于1962年建军节为缅怀原赣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写的诗:“红军抗日事长征,夜渡于都溅溅鸣。梁上伯坚来击筑,荆卿豪气渐离情。”诗中引用战国时期燕国高渐离击筑高歌送别壮士荆轲刺杀秦王的历史故事,追忆当年长征送别时的壮烈场面和动人情景。

  三、龙岩市长汀县红四军司令部、政治部旧址

 


  红四军司令部、政治部旧址位于长汀县汀州镇汀江巷11号,坐西朝东,原系民国时期长汀商会会长卢泽林的别墅。民国18年(1929)3月14日,红四军司令部和政治部设于此,毛泽东、朱德、陈毅等在此召开了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土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占地面积532平方米。由外而内依次为大门、庭院、门楼、天井、大厅、后厅和天井。大厅前的天井左右有四间对称厢房,大厅与后厅左右各有2个房间,毛泽东、朱德分别住在大厅左右房间,后厅楼上有3个房间。1974年,福建省文化厅拨款维修复原。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瞿秋白烈士纪念碑


  2009年,为隆重纪念瞿秋白烈士诞生110周年,长汀县投入90多万元对瞿秋白烈士纪念园进行一期修缮。本次修缮计划为期50天,从11月27日动工至2010年1月16日结束。其中,投入70多万元对纪念广场进行整体改造,增植古树名木,设置夜景灯光等;投入20多万元对烈士纪念馆进行重新布展,增加瞿秋白囚室实物复制品及增设先进的电子声光设备等。

  2010年,该县投入229.4万元,按照“整旧如旧、保持原貌”的原则,对纪念碑碑体及台地进行二期修缮,将纪念园建成集教育、休闲、旅游于一体的主题公园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碑总高30.59米,碑名为陆定一所题,碑文由中共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撰写敬立。碑座下分四个层次设平台,周围不坪地,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坪地上建有方形、六角形几处花池。六角形花池中央,为瞿秋白就义处,旁有瞿秋白烈士事迹陈列室。

  1985年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列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01年列为第二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五、上杭县古田会议旧址

  古田会议会址原来是廖家祠堂,此祠堂建于清末,民国以后曾为和声小学校址。祠堂是一组砖木结构建筑,由前后厅和左右厢房组成。祠堂外面左侧有水井,右侧则有红军检阅台,背后杉柏参天挺拔。会址后厅原是学校高年级课堂,古田会议就在这里举行。现在恢复了主席台、会标、党旗、马克思和列宁像、代表的席位。左厢房有会议期间毛泽东的办公室。会址附近还建有会议陈列馆。

  古田会议会址原为廖家祠堂,此祠堂建于清末,民国以后曾为和声小学校址。祠堂是一组砖木结构建筑,由前后厅和左右厢房组成。祠堂外面左侧有水井,右侧有红军检阅台,背后杉柏参天。会址后厅原是学校高年级课堂,古田会议就在这里举行。恢复了主席台、会标、党旗、马克思和列宁像、代表的席位。左厢房有会议期间毛泽东的办公室。会址附近还建有会议陈列馆。

  古田会议会址背靠参天古木林,址外草地葱葱。左侧为当年红四军阅兵场,西南面设有当年红四军领导人检阅红军官兵操练的司令台;正面是宽阔平整的农家稻田;右侧有一口引水井和“荷花池”,是当年毛泽东在会议期间散步、休息常到之处。会址为单层砖木结构建筑,前门内侧有建祠时青石阴刻对联“万福攸同祥绵世彩,源泉有本派衍叉溪”,横批为“北郭风清”;外侧一副对联是改办学校后而题,上联是“学术仿西欧开弟子新知识”,下联为“文章宗北郭振先生旧家风”。

  址内庭院空阔,依次为前院、中门、下厅、正厅。左右两侧为厢房,前院右侧厢房外侧青砖墙上当年的个;红军标语“保护学校”至今保留完好。步入中门,正厅是古田会议会场,主席台设于左侧。主席台由讲台、会议用黑板组成,上墙悬挂“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横幅会标及中国共产党党旗,下方左右分别张贴着马克思、列宁画像;会场陈列有供会议宣传标语。由于当时气候寒冷降雪,代表们衣着单薄,即在会场内烤火取暖,至今会场内地板因火盆烧烤的痕迹仍历历在目。会议期间,毛泽东将右边厢房第一间作为办公室和休息室,并在此批阅文件和与会代表交换意见。

  场设在大厅,有主席台和5排代表席座椅。主席台桌上摆着一把大茶壶和4个小茶碗,靠墙架着一块黑板,上墙悬挂着“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横幅会标及中国共产党党旗,以及马克思、列宁石印画像。主席台靠外侧墙上还挂了一只欧式壁钟。会场内四根大红柱上张贴着会议宣传标语“中国共产党万岁”、“反对单纯军事观点”、“反对机会主义”、“反对冒险主义”。整个会场布置得简朴、热烈而又庄重。会议期间,正是大雪纷飞的寒冬季节,与会代表衣着单薄,有的穿着单衣和草鞋,严寒难御,便在会场内堆起木炭烤火取暖,地板上留下几处当年炭火烧烤的斑斑痕迹,至今仍历历在目。左厢房外墙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红四军宣传员写下的标语“保护学校”。

  会址建构完美,飞檐翘角;中门门厅的横梁、天花板上彩绘了龙凤呈祥图案以及三国演义故事,色彩艳丽、绘制精美、气韵生动。

  六、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

3.jpg


  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坐落在上杭县北部,距205国道200米。该馆是以旧址陈列宣传毛泽东同志在才溪重要革命实践活动的专题纪念馆。全馆占地面积1875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7300平方米。有毛泽东才溪乡调查会址、光荣亭、列宁台等史迹。

  纪念馆详细介绍

  毛泽东才溪乡调查陈列室共10个展厅,展线长350米毛泽东曾三次到才溪乡开展调查,1933年11月下旬,毛泽东同志带领中央通讯排的警卫战士,第三次来到才溪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此次到才溪,是处在第五次反"围剿"、反封锁斗争的时候。当时,党内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给中国革命事业造成越来越大的损失,革命处于紧要关头。为了挽救中国革命,毛泽东同志长途跋涉,从江西瑞金来到才溪作深入的社会调查,了解中央苏区有名的才溪乡是怎样把落后的农村建设成为先进的革命根据地,总结才溪人民在进行行政建设、经济建设、文化教育、扩大红军、优待红军家属等方面的经验。调查期间,毛泽东同志还到了红军公田检查生产,参加生产劳动,给衰坑改村名,总结劳动人民群众的发明创造,写下了著名的《才溪乡调查》。

  1929年7月,福建省上杭才溪乡人民在红四军的策应与支持下,举行了武装暴动并获成功,随后成立了才溪区苏维埃政府和才溪区工会。1933年11月下旬,为总结和推广才溪革命根据地建设经验,同时为中华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作准备,毛泽东第三次来到才溪进行广泛深入的社会调查活动。
  毛泽东分别在区苏维埃政府、区工会召开了各种类型的调查会。在会上毛泽东倾听了干部群众关于才溪人民扩大红军、优待红军家属、政权建设、生产支前、经济建设、文化教育、物价对比等情况汇报,并和与会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经过十多天的调查,写下了著名的《才溪乡调查》。解决了革命环境下根据地建设不仅是必要而且是可能的问题。

  才溪光荣亭是1933年春,由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为表彰才溪人民的光荣业绩拨专款建造的。1955年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光荣亭"三个大字。毛泽东同志为亭题字全国唯有两处,另一处是湖南的爱晚亭。


宁夏党史教育网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