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党史教育网头部
今天是
>>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推进红色基因传承的路径探讨

来源: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时间:2021-02-01

  作者:彭 勃     彭志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高度重视红色文化,提出“推进红色基因传承”的时代课题。2014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南京军区机关时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视察时殷切希望江西“推进红色基因传承”。他指出,一定要牢记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新中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倍加珍惜我们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

  江西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红土地,江西最为富足、最有优势的资源就是红色资源,我们身在“宝山”,一定要能识宝、会用宝。党史研究部门承担着修“红色家谱”的光荣使命,以党的初心使命为党史研究的主题主线。弘扬红色文化是党史部门的重要职责,党史工作者应当切实坚定红色文化自信,积极推进红色基因传承。

  一、坚定红色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P339红色文化和文化自信相辅相成,研究和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对于我们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红色文化与红色文化自信

  红色文化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红色文化就是指革命文化。广义的红色文化,指的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战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理想信念、伦理道德、人生价值,以及传承、记载党领导人民追求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这一历史过程的文化形态。本文论述的是广义的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有别于其他文化的根本特点在于红色,但红色文化不是红色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厚红色寓意与人民历史实践的有机结合;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不断融合、吸收中外优秀文化思想精华所形成的特定文化精神和文化形态。

  红色文化自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立足红色文化的历史与现实,对其未来发展前途、生命力和竞争力产生的高度认同和坚定信念,也是在与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斗争过程中产生的文化自豪与定力。

  (二)红色文化的独特内涵是坚定红色文化自信的理论根由

  红色文化内涵丰富。红色基因是红色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奋斗中淬炼出的先进本质、思想路线、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总称。其精神实质主要表现为坚定执着的理想信念、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人民至上的宗旨意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敢为人先的创新品格、迎难而上的斗争精神。

  坚定执着的理想信念。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追求共产主义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创造了民族独立、人民幸福、国家富强的中国奇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名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把理想信念作为照亮前路的灯、把准航向的舵,转化为对奋斗目标的执着追求、对本职工作的不懈进取、对高尚情操的笃定坚持、对艰难险阻的勇于担当。”[2]

  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党带领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实践证明,正是发扬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工作作风,坚持勇于自我革命,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我们这个百年大党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人民至上的宗旨意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密码。

  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是中国共产党的制胜武器,是新时代的迫切需要。中国共产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创造辉煌的,党的历史是不懈奋斗、理论创新、自我革命的历史。毛泽东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3]P1438-1439。邓小平提醒全党,“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4]P257。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保持艰苦奋斗精神,指出奋斗是新时代的鲜明特征,我们要勇于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

  敢为人先的创新品格。创新品格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的继承。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影响深远,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更是开天辟地的壮举。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浩然正气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世界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提供中国方案。

  迎难而上的斗争精神。五千年中华文明在斗争中传承。勇于斗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底色,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百年大党是在斗争中诞生、发展、壮大起来的。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国梦必须继续发扬斗争精神,坚定斗争意志、把握斗争方向、明确斗争任务、掌握斗争规律、讲求斗争方法、增强斗争本领。

  (三)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是坚定红色文化自信的实践依据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主体,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指出,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我们才能不忘初心,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红色文化具有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推进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的核心和灵魂,指引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红色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文化养料和实践支撑;红色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内涵不断丰富和拓展。红色文化是我们党的历史根基和永久记忆,它记载和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经济社会波澜壮阔的发展成果,展现了一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对于新时代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红色文化具有锤炼党性修养、推进党的建设的价值。以文化人、资政育人,是新时代红色文化的重要功能。红色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高尚精神风貌,是提升党性修养、思想境界、道德水平的精神食粮,是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坚盾利器。打造新时代高素质干部队伍,就要充分汲取红色文化的养料,用党的伟大成就激励人,用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人,用党的成功经验启迪人,用党的历史教训警示人,着力提高党的长期执政能力。新时代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大力弘扬和发展红色文化,从中汲取历代共产党人创造积累的丰富营养,将其化为不竭动力和智慧源泉,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永不褪色、永不变质的强大政党。

  红色文化具有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价值。红色文化是以党的光辉历史为基础的文化,在担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任的同时,又肩负着涵养和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使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红色文化基础上的传承与创新,红色文化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思想源泉和强大动力。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核,是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红色文化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捍卫国家文化安全的有力武器。凭借其独特的政治思想优势,红色文化是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动教材,是传播正能量、培育新时代新风尚的标杆。

  红色文化具有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全球日益一体化的今天,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红色文化不仅将中华文化提到新的更高阶段,而且也为世界文化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它将中国特色与新时代特征、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融合在一起,是引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大智慧,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实现中国梦世界梦的重要指针。我们必须紧随党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红色文化,充分挖掘和发挥其在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的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当代中国文化呈现为传统文化、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等文化样态构筑的多元图景。在这种文化多元化和异质化的背景下,强调主流文化的引领作用,是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先导地位、确保文化建设方向、引领社会思潮的内在需要。在未来中国主流文化的构建中,红色文化将始终以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状态,不断地丰富自身内涵并逐步完善自身文化样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二、坚定红色文化自信所面临的挑战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综合国力得到极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红色文化面临一系列挑战,比如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蔓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以及网络不良文化冲击等。

  (一)市场经济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一方面促进了红色文化的繁荣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红色文化崇高性被一定程度消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西方各种文化观念涌入,个人利益至上,拜金主义一度盛行,一些人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沉迷于物质享受,丧失奋斗目标。红色文化的精髓——优良革命传统、革命精神被世俗功利需求所消解,相当一部分人丧失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红色文化的社会感召力遭到削弱。

  其次,红色文化产业出现一些乱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红色文化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全国范围内出现了“红色文化热”。但部分红色文化产业主体由于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例如,有的红色景点片面追求“卖点”,捏造红色故事、随意演绎历史、乱建红色景区,致使严肃的革命历史走向庸俗、媚俗,严重曲解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阻碍了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播。

  再次,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不合理。由于一些负责开发红色资源的部门缺乏文化保护意识,致使部分重要的革命遗址遗迹不但没有得到抢救和保护,反而遭到损毁、破坏,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此外,红色资源还存在多头管理、职能分割、各行其是的问题,开发利用工作不充分、不平衡、不协调,红色展陈方式陈旧单调,工作推进往往站位不高、视野狭窄、单打独斗,没有形成合力。

  (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蔓延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沉渣泛起且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成为影响红色文化自信、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因素。

  一是宣称“告别革命”,贬损和否定中国的发展成就。历史虚无主义者虚无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辉煌成就,肆意夸大其中的一些错误、失误和问题,片面强调五四运动后传统文化的断裂,否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合理性;抓住“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失误不放,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合理性;刻意渲染改革开放以来贫富差距拉大、社会道德滑坡等负面现象,否定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根本目的在于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二是大做“翻案文章”,对重要历史人物进行所谓“重新评价”。一方面,对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英雄模范人物进行戏说、抹黑;另一方面,对历史上已经定案的历史罪人进行美化和洗白。例如,有人在网上诋毁、侮辱方志敏等革命先烈,把汪精卫等人说成救国英雄。这种“翻案文章”主要通过碎片化的资料和戏说手段,丑化党的领袖和英雄模范人物,美化侵略者和反动历史人物,借所谓历史问题发泄对现实的不满。

  三是打着“科学研究”的旗号,通过各种数据和现象来“反思历史”。他们用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方法歪曲党的历史,否定和掩盖党史的主流和本质。他们刻意导演和假设历史,追求所谓的“价值中立”和“纯客观”,用“现代化史观”取代“革命史观”,人为地把革命和现代化对立起来。他们用所谓的“科学”进行包装,混淆历史的主流与支流、现象与本质,把一切曲折和问题都归结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错误,以达到抹黑中国共产党的目的。

  (三)西方意识形态渗透

  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弃西化、分化中国,企图用西方话语体系瓦解中华文化,冲击我们的红色文化自信,达到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的目的,突出表现为“历史终结论”、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理论、宗教邪教等。“历史终结论”宣扬资本主义的“决定性胜利”和社会主义的“历史性退场”,武断地宣告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政治制度中的最优模式,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自由主义是以批判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登上历史舞台的,在经济上主张全面自由化、完全私有化、绝对市场化,在政治上否定公有制、社会主义、国家干预,宣扬私有制才是唯一合理的制度。“普世价值”是当代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其自由实质是资本对于劳动的支配,而不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民主就是金钱作主、商品投票,实质是金钱对民意的操纵,而不是人民当家作主;其人权本质上是资本人格化和劳动非人化的权力,而不是人的生存权、发展权。[5]它不仅是制造社会等级和社会对立的价值观,而且是制造民族歧视和民族隔阂的价值观。宗教邪教通过宗教活动、学术交流、扶贫助学和互联网等形式,传播唯心主义、封建迷信和各种伪科学,有些邪教组织甚至非法窃取曝光我国内部文件,大肆攻击我党方针政策,抹黑党和政府形象。此外,还有形形色色的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中国不负责任论等。这些思潮和论调,造成极端个人主义泛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淡化,社会思想混乱。西方敌对势力还凭借其在全球文化市场的主导地位,通过图书出版、影视、音乐、餐饮等行业输出其生活方式、价值理念,企图动摇我们的红色文化自信。

  (四)网络不良文化冲击

  互联网的发展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社会生活,它是把双刃剑,为红色文化带来发展良机的同时也造成巨大冲击。首先,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战场,网络无线连接的立体传播方式为不良思潮的迅速扩散和发酵提供了土壤,一些网民缺乏一双“慧眼”,“雾里看花”很容易被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误导。其次,网络文化的传播具有开放、匿名、迅捷、低成本、碎片化等特点,在不熟悉红色文化发展历程、不懂得革命精神真正含义的情况下,受众很容易断章取义,曲解红色文化。再次,近年来,互联网“娱乐至死”的论调一度甚嚣尘上,为了片面追求传播率哗众取宠,使得严肃话语丧失、理性人格消弭。

  红色文化面临的这些挑战,消解了红色文化的崇高性,造成红色文化话语权的缺失,并导致红色文化价值认同危机。如何更好地坚定红色文化自信、推进红色基因传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坚定红色文化自信、推进红色基因传承的路径探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6]P32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坚定红色文化自信、推进红色基因传承提供了基本方向和根本遵循。进入新时代,面临新形势,我们要积极讲好中国红色故事,探索坚定红色文化自信的现实路径,积极推进红色基因传承,让红色文化放射出更加璀璨的时代光芒。

  (一)大力加强红色文化研究宣传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接受范围。但是,在多元化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思潮的大背景下,红色文化面临诸多挑战,加强红色文化研究宣传是直面挑战的重要举措。

  拓宽视野,深化红色文化研究。注重把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放到整个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中去找定位、作研究,突破当前一定程度存在的地域和时段局限,主动开展省际联合研究,克服当前革命精神联合研究不足的弊端,确保党的精神谱系阐释完整。各地、各时段的党史,都应放在大党史视域下研究和宣传,以避免不必要的争端。

  挖掘、保护、利用红色资源,传承红色文化。应该像保护生态环境一样保护红色资源,充分认识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的重要性、紧迫性,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和“合理利用、大力弘扬”的原则,对急需抢救维护的应立即调拨资金开展抢救保护工作,对可集中搬迁的应按照当地情况进行搬迁复原并统一管理。建立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重点督查机制,将红色资源保护等相关内容纳入村规民约,营造全民保护的良好氛围。[7]

  紧贴实践要求,发挥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越是艰难的时刻,越需要精神信念的支撑,越应该彰显红色文化和红色基因的强大作用。应加强顶层设计,将红色文化工程列入“十四五”规划;制定地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提供法治保障;加强红色教育培训,把传承红色基因融入基层党建工作,纳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贯彻执行。

  提升服务能力,加强红色文化管理体系建设。各级政府应加强红色文化管理体系建设,加大红色文化服务事业资金投入,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激发红色文化服务市场的活力。应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构建红色文化共享平台,整合区域红色文化资源,着力探索红色文化和建设实践的结合,开发具有时代性的红色文化资源,提升红色文化服务能力,确保各地人民能够共享红色文化盛宴。

  (二)积极开展意识形态领域斗争

  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敢于亮剑,不当绅士当战士,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用红色文化巩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

  敢于亮剑。对于受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的人,我们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耐心做思想工作,帮助他们澄清模糊认识,站稳立场。对鼓吹历史虚无主义的“骨干分子”,我们要敢于亮剑,坚决斗争,“绝不允许吃共产党的饭、砸共产党的锅”[8]P36,决不允许任何人任何势力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丑化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否定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依法斗争。我们要充分运用法律武器依法打击抹黑党的领袖和英雄人物的犯罪行为。2018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为我们保护革命英烈的名誉不受侵犯提供了法律依据,要充分利用好现有法律法规,对丑化、诋毁、抹黑革命英烈的行为“零容忍”。开展全面清理网络上涉及革命英烈不良信息的专项行动,健全完善保护革命英烈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严格将保护英烈的行动落到实处,在全社会弘扬英烈精神,形成英烈不可辱的社会共识,坚决杜绝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现象发生。

  保持斗争韧性。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取得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重大胜利。但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本质决定了其绝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一些曾被广为揭批的历史虚无主义者依然通过变换手法、手段、面目等形式发动新的进攻,境外敌对势力也变本加厉对我们进行渗透和攻击。我们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足够清醒的认识,要有做好长期斗争的心理准备。

  增强斗争本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尤其是我们党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站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前列,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一方面,运用辩证思维正面立论,揭露错误思潮的虚伪性和反动性,揭露其产生的背景、本质、危害,帮助群众分清是非,摆脱其影响。另一方面,在批驳错误思想的基础上,引导人们感悟红色文化的先进性,懂得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三)积极发展红色文化产业

  红色文化融入现代文化产业,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既能激活红色文化活力,更能润物细无声,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成为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推动红色文艺产业发展。把好红色文艺作品的思想和艺术关,正本清源,守正创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与时代同步伐,发时代之先声,为时代画像、立传、明德,以精品引领风尚。红色经典创作者需要深入人民群众,触摸、剖析历史,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真善美,与时代同频共振,入情入理、令人信服地展现英雄人物的个性和情感,让人们在回顾历史和反思自身的过程中产生真正的情感共鸣。

  推动红色旅游产业发展。一方面,要强调红色旅游的价值导向,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让人们感悟红色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承载其上的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补足精神之“钙”,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另一方面,要创新红色旅游发展模式,加快红色旅游转型升级,努力走出一条新时代“红绿古金”融合、产业融合、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新路。

  打造优秀红色文化人才队伍。各级政府应当为从事红色文化研究和红色文艺创作的人才提供更加优渥的鼓励政策,完善相应的遴选与淘汰机制。各级政府还可以与地方院校、文化研究所共同制定红色文化人才培养方案,研究红色人才发展规律,分层次、有系统地培养红色文化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传播人才。

  (四)深入开展红色文化“七进”活动

  坚定红色文化自信、推进红色基因传承,就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和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以深入开展“四史”学习为契机,在全体人民中广泛传播红色文化,让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新时代进一步发扬光大。我们要把红色文化教育落实到“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及其每一个侧面,大力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能够担负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将来做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9]。

  红色文化“七进”活动,是指推动红色文化进机关、进军营、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网络。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对红色基因的认知认同,在全民中形成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合力。红色文化“七进”活动要注重接地气、求实效,多用群众爱听愿听的语言,多用新媒体新平台,开展分众化、对象化、互动化的宣传。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推动,主要有红色故事会、红色文化展、赠送党史书籍、创新党课思政课、发挥融媒体作用、巡演红色经典剧目等方式。

  举办红色故事会。到机关、军营、企业、学校、社区、农村举办形式多样的红色故事会,通过感人的红色故事、红色家书让大家品味英雄风范,激励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更好地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举办红色文化展览。红色文化展览是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举措。展览可以采用美术、诗词、书法、摄影等多种艺术手段和表现形式,还可以吸引众多媒体参与报道,扩大影响力。

  赠送党史书籍。党史部门应该积极转化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用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编写出版党史宣传读物,赠送给机关、学校、社区、军营、企业、农村,引导人民群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创新党课思政课。到革命遗址、纪念场馆开展“沉浸式”现场教学,推出情景党课,以实景表演和朗诵等形式,让观众深受触动,自然而然地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思考时代问题。

  发挥融媒体作用。建立网上纪念馆、革命遗址和博物馆等,使红色文化在互联网上延伸;通过动漫、流行歌曲、艺术展览等形式实现红色文化的艺术转换;用VR、游戏和实景体验等创造革命历史的真实场景,讲活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

  巡演红色经典剧目。组织优秀编剧、演员对红色经典剧目进行现代语境下的改编、重现,送戏入基层,让有艺术性、思想性的红色经典历久弥新、流行起来;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调研,倾听人民心声,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编排讴歌新时代的红色经典剧目。

  面对层出不穷的时代课题,我们应正确把握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进一步挖掘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更加坚定红色文化自信,推进红色基因传承,赓续红色血脉,发挥红色文化在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整合力量、巩固执政方面的作用,用红色文化聚合起新时代坚定“四个自信”的磅礴伟力,为伟大时代铸魂固本,让红色江山代代传!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习近平.在江西调研考察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2-04.

  [3]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侯惠勤.再辨“普世价值”的理论实质[N].光明日报,2017-05-19.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7]俞银先.关于做好江西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几点思考[J].党史文苑,2019(11).

  [8]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9]习近平.给陕西照金北梁红军小学学生的回信[EB/OL].新华网,2018-05-3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05/31/c_1122918663.htm.

  作者单位: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宁夏党史教育网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