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优良作风培育成熟的重要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作风建设进行深邃思考、探索实践,取得了作风建设的伟大成果,对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形成党的作风建设理论体系。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不仅提出“党风”的概念,而且将其具化为学风、文风、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等表现形态,表明党已经充分认识到党风的重要性,自觉将作风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重要位置。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全面概括总结党的三大作风,党长期革命斗争实践形成的优良作风以“三大作风”的科学、完整表述得以全面呈现,标志着党的作风建设理论的系统化、体系化。在理论总结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对作风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形成包括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根本的理论基石、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的制度基础、以批评与自我批评为方式的行动准则、以群众路线为生命线的衡量标准和以调查研究为手段的实践路径在内的作风建设总体布局。
坚持党的作风建设原则要求。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作风建设的原则要求,在实际工作中严格遵循。一是党性原则,把作风提到党性的高度,将作风看作“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二是实事求是原则,明确党的作风本质上是实事求是原则的理论拓展和实践延伸。三是民主集中制原则,指明民主集中制能够推动作风净化,是作风建设的重要制度保障。四是整体性原则,确保作风建设从单一的思想教育拓展为涵盖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的系统工程。五是以上率下原则,强调领导干部的以上率下、示范引领,直接影响政风社风民风。
建构党的作风建设内容框架。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建构起作风建设的内容框架。一是思想作风建设,端正马克思主义态度,开展马克思主义学习教育。二是领导作风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培养公仆意识。三是工作作风建设,营造民主的作风、调查研究的作风、埋头苦干的作风、办事认真的作风、处事果断的作风、一抓到底的作风、善始善终的作风。四是生活作风建设,提倡生活节俭、厉行节约。五是学风文风建设,要求全党树立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风文风。
健全党的作风建设运行机制。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运行机制的系统优化和贯彻落实,推动作风建设在实践层面有序推进、落地见效。通过全面动员机制,以整风运动统一思想,以精兵简政提高效率,以大生产运动克服困难。通过学习教育机制,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熔铸于一体。通过监督约束机制,实施党内监督、行政监督、人民监督等全方位的监督和约束。通过高压惩戒机制,采取涵盖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的惩治措施,确保良好作风养成。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作风建设具有重要历史贡献和深刻现实启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作风建设的思考和探索有着重要的历史贡献,丰富了无产阶级政党作风建设理论,塑造了马克思主义政党良好形象,推动了全民族抗战最终走向胜利,铸就了党的作风建设重要里程碑。这一思考和探索,对于新时代新征程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具有深刻的现实启示: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明确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把握本质要求,从党性的政治高度强化作风养成;必须树立系统观念,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正风肃纪反腐相贯通;必须突出常态长效,构建科学健全的制度机制;必须发挥表率作用,狠抓党员领导干部“关键少数”,以点带面、化风成俗,不断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的作风保障。
(作者单位:中共宁夏区委党校<宁夏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