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党史教育网头部
今天是
>>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党史研究 -> 创新理论研究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三卷上册的主要内容、编写过程和特点

来源:中共党史研究 时间:2025-02-27

  作者:王均伟    

  编写《党史》三卷是继《党史》一卷、二卷之后,党中央交给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根据党中央批准的编写方案,《党史》三卷主要反映自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前这34年的历史,分为上、中、下三册,分期分册出版。《党史》三卷上册共分为12章,约42万字,收录图片36幅,全面记载了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9年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的历史,重点展现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立足中国国情,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经验教训,创立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

  《党史》三卷的编写工作,从2013年启动到2024年上册出版,前后历时11年。编写工作始终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2010年1月、2013年9月和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编写《党史》三卷有关问题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编写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室委会、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务会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编写工作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13年9月到2018年3月,欧阳淞同志和曲青山同志先后组织编写组,进行提纲拟定和初稿编写工作。第二阶段,从2018年3月到2023年4月,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组建后,冷溶同志和曲青山同志先后将编写《党史》三卷列入院第一、第二个五年工作规划,组织提纲和初稿的修改工作,并报党中央同意,将三卷时间下限由原来的党的十六大调整到党的十八大前。第三阶段,从2023年4月到正式出版,在曲青山同志领导下,编写组集中力量对三卷上册进行统改。在此过程中,院务会成员、院内老领导、老专家逐章对书稿提出宝贵意见。全书经曲青山同志最后审定,并向中央和地方相关部门,向中央领导同志广泛征求意见后,经党中央批准出版。

  作为描绘党带领人民推进改革开放、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历程的党史基本著作,《党史》三卷上册对这一时期党的历史作出了科学总结,讲清楚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为了编写好《党史》三卷上册,编写组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艰苦努力,力求达到全面、系统、权威的目标。

  一是注重“政治立史”。编写组从旗帜鲜明讲政治高度认识、把握、推进编写工作,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和文献工作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入学习研究党中央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文献特别是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在重大历史问题的基本判断和重大结论上坚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在此基础上,编写组还高度注意同习近平总书记的最新论述和党中央最新文件对标对表,认真研究、吸收落实,及时跟进、体现、贯彻党中央最新精神,确保始终做到导向正确、权威准确、科学严肃。

  二是注重“档案证史”。档案文献是党史编写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编写组除尽可能全面掌握公开出版的文献报刊资料外,还充分利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保存的档案材料,并积极从中央档案馆、相关部委和地方档案馆征集材料。为厘清一些疑难问题,编写组还先后赴辽宁、黑龙江、四川、广东、海南等地进行实地调查,对一些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进行走访,重点收集有准确记录的原始档案、珍贵的口述史料和回忆录等。无论是沿用现有档案成果,还是发掘新的档案材料,编写组都秉承“孤证不立、言必有据”的原则,对运用的档案材料进行缜密筛选和细致考证,坚持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确保全书扎实可靠。

  三是注重“研究治史”。为充分吸收党的历史和党的理论研究成果,编写组在提纲编写阶段就广泛征求了40余位全国著名党史专家学者的意见,对写作提纲进行了多次修改。书稿写作过程中,编写组密切关注学术界关于新时期党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努力在书稿中反映党史研究在新时代的新进展。考虑到部分章节专业性较强,编写组在加强自身研究的同时,还多次邀请专家学者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培训、交流探讨和集体攻关,巧用“外脑外力”攻克难点,为编写工作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是注重“集体修史”。“十年磨一剑”。《党史》三卷上册是一茬又一茬党史和文献人接续拼搏、埋头苦干出来的。根据不完全统计,曾经直接参与上册编写的共有58人,参与核校的共有81人,参加院内提纲和书稿审读的领导和专家共有41人。可以说,《党史》三卷上册是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集体智慧的结晶。编写组同志甘守青灯黄卷,心无旁骛地投入到资料征集、史实考证、文稿撰写等艰辛繁冗的研究编著工作中,真正做到了“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特别是在最后一年多的集中统稿、会稿时间里,编写组发扬连续作战精神,自觉牺牲节假日和晚间休息时间,逐字逐句对书稿进行打磨修改,反复考订史实、核校文本、统一规范。院内其他部门和单位在档案提供、资料收集、内容核校、运转保障等方面也倾力给予支持和帮助。这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党史和文献人忠诚、守正、科学、严谨的本色。事实证明,这是一支对党忠诚、团结协作、作风严谨、能打硬仗的队伍。

  五是注重“开门办史”。编写组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采取“开门办史”的方针,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在工作伊始,编写组就邀请50多位党史界理论界专家学者参加座谈会,研讨框架结构,为编写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征求意见稿形成后,编写组将书稿分送88家中央和国家机关、军队有关部门,81位现任和曾任中央领导同志,请他们研提意见,同时请24个地方党史和文献部门协助核实有关内容。在书稿统改过程中,编写组还就国防和军队建设、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等领域的问题专门征求相关业务部门的意见。对于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编写组逐条研判,能采纳的全部采纳,不能采纳的说明原因,最终吸收各类意见达1500余处,真正达到了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凝聚众智的效果。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党史》三卷上册的出版,对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在新时代更好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的宝贵经验,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进一步坚定改革信心、凝聚改革共识、激发改革活力,不断在新征程上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均伟,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学术和编审委员会主任

  (本文即将发表于《中共党史研究》2025年第1期,注释从略)

宁夏党史教育网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