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黑龙江、浙江、广西等地考察调研时,提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成了一个热词,以新质生产力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并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
从大历史视野看技术变迁对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和启示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特殊重要时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从大历史的视野对我国近代以来现代化落后于时代而遭受屈辱教训的深刻反思,也是对近代以来世界大国现代化崛起之路经验启示的一个系统总结。这里特别是对技术变迁的重要性给予的深刻揭示,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长久思考。
中国古代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农业文明,但是近代却落伍了。近代以来,中国在技术创新方面没有跟上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导致中国在工业革命等关键时期落后于西方大国。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提出为什么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没有发生在中国,而是发生在西方。学术界称之为“李约瑟之问”。学术界有一种解释,中国古代国家对科学技术的发现靠的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长期观察和劳动经验日积月累的总结,并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来传承着科学技术。由于中国大一统的时间比较长,加之人口众多,因此科学技术发现也就比小国林立的欧洲多。但是到了近代的时候,西方出现了科学院,并设立了实验室,通过科学实验的方式发现科学技术,这样欧洲技术变迁的速度就大大加快了,而这个时候的中国还是按照过去的方式,因此就被抛在后面了。那为什么近代中国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中国没有培育出推动科技变迁的强大的人力资本,或者说缺乏人力资本积累。我们古代的科举制度并不考科学技术知识,这方面的人才储备不足,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完成这个科学技术爆炸性的变迁,因此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没有在中国发生,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从中国近代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看,必须要有足够的人力资本积累,要通过实验室等多方面的科学实验来提升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加快生产力的发展。
近代以来,西方大国无一不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他们的崛起和持续繁荣,技术创新是推动国家崛起的核心动力。比如说,对科学研究的重视与投入,使得这些国家在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注重工业革命的引领,鼓励并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如英国、德国、美国和日本在工业革命中通过蒸汽机、电力和内燃机等的创新和发明,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注重技术创新的商业化应用,加快实现了技术创新的经济价值。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确保技术创新者能够从其创新中获得合理的回报,进一步促进了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参与国际科研项目、建立跨国合作网络等方式,共享创新资源。注重教育体系与人才培养,特别是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西方大国现代化的历史经验主要包括政府引导和支持、企业主体地位、全球创新资源利用、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方面。这些经验对于我国当前的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意义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质生产力就是指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是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迫切需要实现要素配置、增长动力、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型。面对传统的以低生产要素成本为基础的比较优势的逐步丧失,如何解决增长速度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和改革攻坚克难叠加问题,需要有经济的新的引擎、新的推动力量。靠什么呢?在很大程度上靠新质生产力。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新的力量、新的引擎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属于更加先进的新质生产力。
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时代呼唤。新时代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有新的判断,认为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样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是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当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表现出了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特征,这些重大突破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服务品质,大大减少了对资源的浪费,降低了碳排放,为消费者提供了个性化、多元化、差异化甚至定制化的服务,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进而更加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提升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能力的重大举措。从世界大国的发展和崛起的经验来看,新技术的产生和产业化是非常重要的支撑。当前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特点的科技革命,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许多重大的科技创新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引发了全球产业性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竞争合作重点也是国际新技术的竞争合作。当前国际环境和地缘政治发生了很多变化,我们必须突破美国搞“小院高墙”对我们采取的技术“卡脖子”难题,把发展的安全和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努力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
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支撑。党确定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方方面面的强,但首先要建成经济强国,要求必须要有强大的生产力,必须发展先进的生产力,必须发展新质生产力。世界强国之所以能处在领先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发展了战略性产业和未来产业。我们只有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产生重大突破,才能支撑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的持续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五、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责任担当。当今世界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进程中,怎样站在历史正确一边推动人类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作为大国是有历史责任的。只有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更好的经济社会发展效益,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有制度上的优势,才能更好地捍卫科学社会主义的尊严,才能够为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探索发展道路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也才能够更好地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才能够为推动世界和平作出我们的贡献。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把握好若干重大关系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特别是对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我们要准确把握好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把握好若干重大关系。
一是要把握好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当下推动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那么靠什么来实现高质量发展呢?我们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有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了更多的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就有可能更好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就能产生新的产业、新的动能、新的业态,就能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的推动力和支撑力。我们要搞清楚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关系,用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二是处理好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一对核心的概念。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提到了新质生产力,也提到了新型生产关系,这两个“新”都特别重要。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也必须有新型的生产关系与之配套,这也就提出了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命题,要求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上有更大的创新和更大的作为,通过新型生产关系的构建来更好地服务新质生产力。这就涉及到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和人才体制改革等方面,要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的各种堵点、痛点和卡点,调动新质生产力的积极性,让新质生产力“心情愉快”,为新质生产力的迅猛奔跑开辟广阔的道路和空间。
三是处理好政府的顶层设计和市场的实践探索的关系。各级政府要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搞好战略规划,搞好顶层设计,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线图、未来蓝图清晰勾画出来,凝聚人心、凝聚力量、凝聚资源。经济比较发达的大省,应该走在前面做示范,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对全国产生更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各级政府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根据地方的要素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方面情况有所为有所不为,先立后破、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分类指导,不能图热闹,空喊口号,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不搞一哄而上,不搞泡沫化,也不能搞成一种模式,要在取得真正的实效上下功夫。要更多地尊重市场经济原则,尊重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创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让市场配置资源发挥决定性作用,让市场主体发挥积极作用。
四是要处理好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肯定是要把重点放在战略性产业和未来新兴产业上,因为这些产业代表着技术发展的前进方向,是潮头,是战略制高点,要积极为之。但也不能因此忽视甚至放弃了传统产业。从我国处在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看,这方面要给予特别关注,不能把一些钢铁、石化、有色、建材等传统产业等同于夕阳产业、落后产业,忽视甚至放弃传统产业。还是要想办法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来改造传统产业,使其不断地转型升级。在育新枝栽新苗的同时,也离不开老树发新芽。一方面新兴产业要培育壮大在新赛道上奋力奔跑,另一方面传统产业也需要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进行提升。
五是处理好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的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要创新,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的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这就要求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学技术成果竞相涌现。同时,我们要特别注意到,推动科技创新是离不开体制机制创新的,比如说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方面的配合,只有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体制机制并形成良性循环,才能够增强新质生产力的动能,才能把人才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真正的人才红利发挥好。新质生产力里边,人的作用、人才的作用相当重要。
六是要处理好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要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自己要有真功夫,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真正突破“卡脖子”技术。现在全球化速度和全球技术变革加快,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技术赶超的重要历史机遇,自立自强不是关起门来搞建设,不是闭门造车、当井底之蛙,而是要胸怀天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要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我们要通过开放“强身健体”,在“奥林匹克运动场”上争先创优,取得最好的成绩。新型举国体制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开放,国内国外都要开放,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不能搞小圈子,窝里斗。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改进和提升空间。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