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党史教育网头部
今天是
>>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党史阵地建设 -> 红色文化

一张珍贵的照片——《抗战之声》

来源:宁夏党史学习教育网 时间:2020-01-09

抗战之声.jpg


  1936年8月的一天清晨,斯诺和海德姆在豫旺堡城墙上散步,海德姆观察到斯诺对从保安到豫旺堡的采访中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对斯诺说:“你从陕北苏区到西征前线,耳闻目睹采访到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报道出去是投向国民党种种谣言诽谤的一颗重型炸弹,对中国革命是一大贡献呀!”斯诺回答说:“你能和中国人民一起战斗不也是幸福吗?”海德姆情不自禁地告诉斯诺,他决定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马海德。斯诺听了赞不绝口。

  他俩交谈着,来到了南城墙上,他看到:“在豫旺堡高高结实的城墙上,红军的一队号兵在练习吹号,这个堡垒一样的城中有一角落飘着一面猩红的大旗,上面的黄色锤子和镰刀在微风中时隐时现,好像后面有一只手在抚弄一样。”旗套上“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一行字耀眼醒目。这些战士都是军团部为各师团训练的号兵,他们都很年轻,脸上带着孩子的天真稚气,十分惹人喜欢,红军首长亲切地称他们“红小鬼”。斯诺十分喜欢这些孩子们,他也亲切地称孩子们“红小鬼”,在《西行漫记》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一天早上,我登上豫旺堡又宽又厚的黄色城墙从里面往下看……在开了枪眼的雉蝶上刚兜了一半,我就遇见一队号手

  这时总算在休息,这叫我感到高兴,因为他们的响亮号声已连接不断地响了好多天了,他们都是少年先锋队员,不过是小孩子。因此,我停下来对其中一个号手谈话时就采取了一种多少是父辈的态度。他穿着灰色短裤,戴着一顶褪了色的灰帽子,上面有一颗模模糊糊的红星。但是帽子下面那个号手可一点也不是褪色的,红彤彤的脸,闪闪发光的明亮眼睛。这样的一个孩子你一看到心就软了下来,就像遇到一个需要友情和安慰的流浪儿一样。我想,他一定是非常想家吧!可是很快我就发现自己估计错了。他可不是妈妈的小宝贝,而已经是一位‘老红军’了。他告诉我,他今年十五岁了,四年前在南方参加了红军。”斯诺看到这是一个好镜头,便拍了一张集体吹号的照片。但他感到不满意,想了一下,对号兵教练说:“请你站到这里来,对着红旗吹号。”教练是个十八九岁的青年,长得很漂亮,是经过长征的老战士。这时太阳从豫旺东塬缓缓升了起来,斯诺感到景色很好,边对焦距边说:“你看着红旗心里想千军万马在你的号声中奔向抗日战场,挺起胸,把军号再举高一些。好,好,你吹冲锋号!”斯诺望着号兵教练全神贯注的神态,仿佛在战场上吹号一样,他非常满意,赶快按下了快门,摄取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抗战之声》。

  《抗战之声》中形象究竟是谁呢?据考证,他就是时任红一军团教导营的党总支书记谢立全。当时红军各种物资很缺乏,战士们的军装显得比较破旧。8月下旬的一天,与红军对峙的国民党军队突然袭击红军后勤部门,把红军筹集的还没来得及上交的200只羊、100多头牛及做棉衣的布匹、棉花全部掠走,还抓去几名红军战士。经批准,红一军团教导营总支书记谢立全率领两个连,军团侦察科长唐子安和营长何德全率两个连,分两路包抄袭击敌军师部,营救出了被俘的同志,夺回全部被掠的牲畜、物资,还缴获敌人400多匹马和部分武器弹药。

  这次战斗谢立全荣立战功,上级奖励给他一套新军装。当谢立全穿着新军装和战友们一起畅谈战斗情景时,被采访红军的斯诺看见了,一位衣冠整齐、英俊的青年,背着手枪,看样子还是红军干部。他立即让翻译黄华和成仿吾把谢立全叫来,拉到豫旺堡的城墙上去拍照片,留下了这珍贵的历史镜头。

宁夏党史教育网尾部